关于女性解放的基本思考

戴安-鲍瑟尔, RC团体女性解放国际代表

自2012年六月在美国举办的当代女性话题研习班以来,我们归纳整理了迄今为止我们所做的让女性从性别歧视和男权统治中自我解放的努力所带来的基本思考和理念。

我们大家的关键目标是推进针对性别歧视和男权统治的工作,直到每一位女性把反对这些压迫当作自己生活的中心,当作全体女性生活的中心;直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持续努力直到消除性别歧视和男权统治。

每位女性都能够作为女性为自己和所有女性而战,从而争取自身的解放。我们女性的解放也包括为男性摆脱对男性的压迫、摆脱男性在性别歧视和男权统治体制中的压迫角色这两个方面而战,从他们身为男人的压迫观点去解放他们。在这场战斗中,男性和女性都有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

尽管女性解放在RC之中和之外持续进行,数十年来,女权主义的观点在世上一直遭受攻击,在RC中我们也感受到那些攻击的影响。我们将这些影响形容为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的“高原期”。自从2009年的当代女性话题研习班以来,我们特别着重思考那些——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存在的——对女性解放的描述:女性解放与当今世界无关。广泛散布的怪论之一是:“性别歧视已经消亡,或至少是无关紧要的。”

挑战这类说法极为关键。以下是一些基本理念,可以帮助我们去挑战它们。

一、每个人的生理属性都是美好的!生理属性不是问题

“我从头到脚,由内而外都是一位女性!”这是多年前哈威给我们女性的引导。每一位女性都是美好的,每一位女性理应感受身为女性的愉悦与美好。男性也是美好的。事实上,即使可能存在性别模糊地带,人类的生理属性依旧是美好的!

二、生理属性是压迫的借口,不是压迫的起因

压迫性社会塑造出一些观念,使压迫合理化。在男权统治和性别歧视这方面,自从开始有了阶级分化和男权统治的社会,流行的观念就是:男女之间存在社会、经济、政治诸方面的不平等的原因和理由是人们的不同生理属性:女性在下、男性在上是天经地义的,不是压迫性制度造成的。由于生理属性决定论的影响,女性自己也接受了这样的压迫性(与种族歧视、反犹太主义、对同性恋的压迫以及其它压迫相关联的)谬论:某些女性比其他女性更有女人味。但我们的观点很明确:每一位女性都是真正的女人,一位真正的女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人!

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最早也最基本的人类区分是男性和女性的区分,因为男女在繁殖后代方面的角色是不同的。有趣的是,既然女人是孩子的孕育者,男性的重要性就远不如女性——因为生育不需要很多男性,男性的作用是提供精子。这是男性被派去作战,而女性在农业生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的原因之一。

以后,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女性和男性在生育方面分别扮演的角色成为压迫的一个借口。这种性别区分演变成剥削性的。与之伴随的是由少数人控制财富,剥削工人,这是阶级社会的特性,不属于前阶级社会。

三、阶级社会的中心是男权统治和性别歧视

男权统治和性别歧视是阶级社会最长久的基本支柱。从古至今,几乎所有阶级社会都是由男性掌控的。男权统治运作的形式随着社会的演进——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不同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而变化,但是,男权统治对于任何形式的阶级社会的重要性没有改变。

男权统治和性别歧视两者相互重迭,都是系统化的。在性别歧视的系统中,对女性的压迫通过男性来实施。男权统治则是一个更大的系统,融合了阶级和所有其它的压迫,其中几乎所有人都受到极少数有产阶级男性所组成的统治集团的压迫。

性别歧视与男权统治的区别很细微。例如,年轻男性会带着性别歧视的模式对待所有的女性,包括年长的女性,但可能对于年长的女性不抱有居高临下的态度。

四、在我们社会中被假定为理所当然的男权统治很少受到全面的挑战

人们会设想终结许多其他压迫,然而至今还未形成比较成熟的一个没有性别歧视和男权统治的社会的构想(除了那个或许一度存在的亚马逊国家,或某些女权主义者的推测)。其原因如下:

(1)男、女劳动的分工,以及以这些分工为借口而存在的压迫,一直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因而在世界上普遍存在。

(2) 在性别歧视和男权统治中,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存在深远而个性化的联系(正如对年轻人的压迫)。女性身边有兄弟、父亲、丈夫、堂表兄弟、朋友、情人等等。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属于人所拥有的最深刻与最个性化的关系之一。

这层关系成为女性争取男性作为盟友的优势。然而,它也使得人们几乎很难去深入面对男女亲密关系之中存在的那些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模式。最明显的例子是亲密关系中对女性的性剥削。另一方面,很少有人已经理解或承认女性在生产和养育孩子方面受到剥削的现实。生养孩子被视为女性天职,甚至不被认为是一种劳作。然而目前为止,女性在生产与养育孩子上的劳作控制权一直是而且仍然是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的这种劳作价值被夺取的现状,绝非天经地义。“照顾他人”的角色仍然是对女性生活中的最大压迫性限制,尽管这个角色与某些良好的特质并存。在压迫性的社会里,生育后代被用来限制女性的生活,以及作为一种惩罚:女性为养育孩子在经济上、社会地位及更多方面“付出代价”。

让我们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事实就是:压迫性社会假设男权统治和女性从属于男性是天经地义的。它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五、没有人逃脱得了压迫

现今有许多奇谈怪论说什么性别歧视已不存在;什么很多现代年轻女性们不再像她们妈妈那一代那样必须对抗压迫;什么她们刚好逃脱掉了,或与她们的母亲那一代相比,所承受的压迫已少了许多。另一个说法是,西方女性是“幸运的”,只有世界其他地方——中东、拉丁美洲和东欧——的女性不得不对抗可怕的压迫。

压迫性社会“喜欢”传递的观念是,女性是“自由”的;当今的社会体系,包括性产业、美容业等,已不存在性别歧视。然而事实是,每位女性都面对着性别歧视和男权统治。没有人逃脱得了,没有人。

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方,性别歧视和男权统治可能看起来有所不同,但它们并未终结。不论他是谁、面对着何种压迫,没有男性能避免处于性别歧视中的压迫者一方。

六、大多数女性面对着多重压迫

女性先是因为身为女性遭受压迫,通常还面临至少另外一种压迫,例如,种族歧视、对犹太人的压迫、殖民主义、种族灭绝、对同性恋的压迫、阶级压迫、对残障人的压迫、“心理健康”体系中的压迫等等。在每个受压迫群体中,人们时常注意不到性别歧视的要害地位。我们女性面临的挑战是,在应对诸多压迫时,如何将性别歧视作为首当其冲的目标。

七、女性被划分为不同群体

最早对女性的划分,是把女性分为有产女性和受奴役的女性。两个群体都因为身为女性而受到性别歧视和男权统治压迫,但受奴役的女性除了完成一般的奴隶劳作之外还要为有产女性做家务。这种把女性划分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状况,以不同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在资本主义的现阶段,种族主义成为主要划分方式,充斥了遍布全世界的一切性别歧视的体系,与殖民主义、贫困和种族灭绝重叠共生。压迫者群体中的女性,尽管承受着性别歧视,可能不愿正视自己作为压迫者所带有的困扰。

如今,年龄也是分隔女性的主要方式之一。年少的女性和年轻的成年女性成为性的物化对象,成为性产业、美容业、媒体和广告业中的剥削对象——它们专注于女性的外貌和身材胖瘦、新的“女性疾病(厌食症、暴食症)”,把剥削性的性行为正常化乃至美化为“自由”。

中年及老年女性被塑造成压迫年轻女性的执行者。然而,她们本身也受到年龄歧视与性别歧视的压迫。种族主义在按年龄划分女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谓“被向往和憧憬的女性”通常是年轻的、白皮肤的金发女郎。

八、男性也是男权统治的压迫对象

男权统治的实质包括某些男性受制于其他男性,通常是他们的父辈。社会倾向于把男性的问题归咎于他们的母亲或其他强有力的女性身上。而实际上问题的根子在男权统治。种族歧视的承受者受到白人(男性与女性)群体的压迫,也受白人男性控制。

九、受压迫群体中的男性常常遭到诬蔑

压迫性社会常常诬蔑那些被压迫团体中带有性别偏见的男性——男性阿拉伯人、男性黑人、男性工人,等等,将他们描绘为性别歧视和男权统治的代表。同时,却毫不提及白人有产阶级男性拥有的终极权力,以及他们所展现的以“可接受”的方式存在的性别歧视与男权统治。

十、性别歧视源自社会制度

对女性压迫是通过男性来实施的。性别歧视如同所有其它压迫,源自社会制度和相关的压迫机制并靠其维系。主要的性别歧视体系涉及婚姻、美容业、性产业、孩子的养育以及女性从事的其他工作(有酬的或无偿的)以及与生育相关的领域。性别歧视也渗透了其它体系,例如政治、教育和媒体。

女性与男性需要就自己身处这些体系的经历以及有关的误导、期待和文化规范(比如,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的所谓“女人必须结婚”、“生孩子对女人是最重要的”、“某些女人比其它女人漂亮”、“政治是男人的事”等等)做相互倾听。

十一、我们必须消除性剥削

从古至今,对女性的性剥削一直都是男权统治的阶级社会的组成部分。它包含战争中的性暴力、婚姻、家庭及街头的性暴力(强奸、虐待)、卖淫和工作场所中的性骚扰。

现今,在色情文化业、媒体、性产业以及世界性的娱乐产业(每年创造数十亿美元的利润),性剥削随处可见,且被普遍接受,被认为是正常的。

当我们向性别歧视和男权统治发起挑战时,处理对女性的性剥削是关键。在西方世界里,把女性受到性剥削视为女性享有性方面的“自由”这样的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利润,以新的和更带欺骗性的手段,使女性屈从,并恶性扭曲了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Translated by 林晓妮、洪黎吟、陈蓓伦、杨雁雯 

First Read by林意雪 in November 2012

Re-read by 陈平俊according to the version published in Present Time, Jan. 2013 (P45-47) in Feb. 2016


Last modified: 2019-05-02 14:41: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