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知之”和“不知”的困扰

                                            M.N.(美国)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明明不知道朋友在说什么,却假装知道?比如这样的场景:一群朋友正在专注地讨论问题,你走了过去,一位朋友提醒你说,“我们在谈娜塔莎。”你没想起这是谁,但是在心里快速权衡一下风险后,你决定不让他们知道。于是,你漫不经心地点点头,表示知道这个名字。同时,你拼命地猜测:娜塔莎?肯尼迪总统的新情人?那塔萨?某个有争议的审判的发生地?那塔萨?非洲的一个新国家? 随着谈论的继续,你努力拼凑着有关的线索,直到大家换了话题。没有人问到你的看法,让你舒了一口气。

另外一种可能的情形是,你向朋友承认没听说过“娜塔莎”这个名字。他们就会这样说,“你从来没听说过安达丽娜-娜塔莎?她可是最彻底的素食主义的在爵士乐、计算机、杂技表演各方面的全才。非常了不起! 你竟然没听说过她?!”

在当今社会,围绕着所谓“知之”或“不知”,人们有相当多的困扰。在怎么对待信息这方面,人们的表现往往会有点古怪,好像觉得知不知道某个信息是件生死攸关的大事。

有些情况下,知不知道某个信息确实是生死攸关的,比如外科医生使用手术刀时、技工更换刹车线时、或者飞行员让飞机着陆时。可是大多数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交流都不是生死攸关的。然而,人们常常表现得好像在任何情况下知道该怎么做都至关重要,不知道怎么做是令人羞耻的。请别人说明情况时,人们常常用抱歉的语气说:“我知道这个问题很笨,但还是想问问……”“我知道我本应该知道这个事儿,可是……”这些话语暗含的意思是:我不应该不知道这件事情。因为“无知”,每个人都曾经接受过或发表过不理性的批评。一旦有机会,我们就会从被批评者变为批评者。

“知之”与“不知”方面的困扰的来源主要在于,人们混淆了知识和推理能力这两个概念。他们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这样的混淆对孩子造成的损害最大,因为它影响了人们对孩子的看法和对待孩子的态度。

婴儿出生时已经具备了推理能力,他们缺少的只是运动技能和成年人认为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应该知道的大量的基本信息。日常生活中成百上千个行为和决定都取决于这些我们认为是常识、其实是后天获得的大量信息。我们以为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东西掉下去了就会落在地上、玻璃会碎掉、汽车会撞死人、炉子会燃烧。于是,当一个孩子表现出他不知道以上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时,我们就会认为这个孩子很笨,或者很糟糕。

学习很像是把新拿到的几块拼图拼进我们已经在着手做的大拼图里,有时候这很容易做到,有时候却很难。新接收的信息和我们从以往经验中已获得的信息不相匹配,或者没有关联。如果新信息和已知信息不匹配,我们就会感到很困惑,此时,作为学习者,我们应该得到完全的理解和尊重,我们需要时间来重新拼图,或者看看是否缺失了几块图。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得到鼓励去询问更多的信息。

作为学习者,我们常常被指责不够专心,好像我们故意不专心学习。而事实真相是,太多的信息会干扰接受信息的过程。有时候,我们会错过一些信息,因为还在消化之前接受的信息。有时候,讲话者语速太快,一下子传递了太多信息,我们来不及消化。当我们正在努力理解某个新信息时,会突然发现错过了其他所有的信息。还有一些时候,某个信息使我们联想到了别的事情,让我们走神。比如讲话者提到公鸡打鸣了三次,我们突然想起来今天早上忘了把鸡肉从冰箱里拿出来。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已经在思考太多的事情,别人再给一些信息,我们往往接收不到。老师可能在讲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月球上的细菌或者平方根,但我们无法吸收这些信息,因为我们在想爸爸妈妈是否会离婚、或者这个月的车贷能否还上。我们的大脑并不是被动和迟钝的,而是非常主动和活跃的。

因为“不知”,我们屡屡遭到嘲笑,也常常看到别人被嘲笑。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主动提问、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呢?当我们有人冒着被嘲笑的风险去提问时,都很渴望得到表扬:“这是个好问题!”可是天知道什么问题才算个好问题呢!即使有人愿意回答我们的问题,经验也已经告诉我们:不能提太多问题,否则别人一定会不耐烦的。

作为学习者,我们不笨、不懒、也不糟糕。我们没必要因为“不知”而道歉,也没必要隐瞒自己知道什么或不知道什么。我们只是在很努力地想要理解这个世界。

------------

陈明瑞 译   陈平俊  校 2019.1

Original title: Information Distress

From Present Time,Jan 1985,P7


Last modified: 2023-04-15 09:24:12+00